2020年9月,國家提出“雙碳”目標后,作為碳排放占比高達40%的煤電行業成為碳減排的主要對象,國家產業、金融、財政等扶持政策對煤電行業快速收緊,部分地方政府為避免能耗“雙控”亮紅燈,壓減發電用煤,限電停產,加之電煤供應不足價格高企,2021年9月下旬,國內煤電機組臨時檢修等非計劃停運、出力受阻,比上年同期多1億千瓦以上,對經濟生產活動造成很大的影響。
2021年,國內生產原煤40.7億噸,比上年增長4.7%;其中,3、4、6、7、9月當月原煤產量同比均下降。進口煤同比下降3.6%,補充作用減弱,導致電煤總體供應不足,供需明顯不匹配,電煤供應緊張拉動煤炭價格非理性上漲并持續高位攀升,2021年6月以后,北方港5500大卡現貨價持續高于900元/噸,到10月15日已超過2000元/噸,遠高于國家要求的600元/噸的紅色上限。燃料成本大幅上漲,導致煤電企業大面積虧損,部分煤電企業資金鏈異常緊張,出現無錢買煤、無錢維護生產設備的情況,這是導致國內多地有序用電和東北地區拉閘限電的主要原因。

一、概述(LYZJ-VI三杯油耐壓儀快速高精度的測試能力)
在電力系統廠礦及企業都有大量的電器設備。其內部絕緣大都是充油絕緣型的。絕緣油的介電強度測試是必測的常規測試項目。為了適應電力行業飛速發展的需要,我公司研制的全自動油介電強度測試系統依據*新的國家標準GB/T507-2002《絕緣油擊穿電壓測定法》、行標DL429.9-91以及*新的電力行業標準DL/T846,7-2004,并結合廣大用戶的普遍要求而設計制造,采用微機控制,機電一體全部自動化,測試精度高,完全克服了同類儀器易受高壓擊穿干擾的問題。有自動檢測、自動攪拌、自動處理、自動打印、數據存儲、萬年歷等功能,同時具有機電互鎖保護等優點。具有測試精度高、操作方便、方便可靠的特點。
二、功能簡介(LYZJ-VI三杯油耐壓儀快速高精度的測試能力)
-
儀器為三油杯結構,采用微機控制,可自動完成升壓、保持、降壓、攪拌、靜放、顯示計算、打印等一系列操作,可在0-80KV范圍內進行絕緣油耐壓測試。
-
采用大屏幕點陣液晶顯示器,內部具有背光系統,即使在夜間也能清晰可見,測試過程通過漢字菜單提示,可方便試驗人員操作。
-
本儀器操作簡單,操作人員只需按使用說明輸入簡單指令,儀器將會按照設置自動完成絕緣油的耐壓測試。每次擊穿電壓值會自動存儲,測試完成后,可打印或存儲各次擊穿電壓值和平均值。
-
本儀器適應性較強,攜帶方便,可用于實驗室及戶外現場測試。儀器還具有較強的抗干擾能力,可以在強電磁場環境下正常工作。
-
本儀器具有過壓、過流、自動回零、接地等保護裝置,在正常使用情況下,優良保證儀器本身及操作人員的保障。
-
升壓速度和靜置、間隔時間可根據不同的實驗標準選擇。
-
本儀器同時兼容國標2002版和1986版測試,可根據要求自定義測試條件。
三、主要技術參數(LYZJ-VI三杯油耐壓儀快速高精度的測試能力)
1.輸出電壓:0~80kV(可選)。
2.*小分辨率:0.1KV
3.測量準確度:±(2%×讀數+0.2kV)
4.升壓速度:1.0、2.0、3.0kV/S(���選)
5.擊穿切斷時間:≤1ms
6.試驗次數:6次
7.油杯的容量 400ml,200ml
8.電極之間的距離 2.5mm(電極間隙可調)
9.工作環境:
環境溫度:0℃~+40℃ 相對濕度:<80%,不結露
電源電壓:AC 220V±10% 電源頻率:50HZ ±1HZ
10.外型尺寸:580×400×440(mm)
11.重量:35kg
四、結構說明(LYZJ-VI三杯油耐壓儀快速高精度的測試能力)
1、前面板見圖一
圖一
1、一號油杯、2、二號油杯、3、三號油杯、4、打印機、5、液晶顯示器、6、操作按鍵、7、電源開關
五、菜單使用說明(LYZJ-VI三杯油耐壓儀快速高精度的測試能力)
試驗的全過程及試驗結果均在顯示屏上顯示,全套漢字化操作說明,人機界面友好。
1、主菜單(圖二)
圖二
2、通過“↑”鍵或“↓”鍵移動光標,選中該功能后,按“確定”鍵,可進行測試或其它功能設置。
耐壓測試:按“F4”鍵確定,進入測試菜單,選擇測試方法測試。見圖三
圖三
3、預置電壓:按“F4”鍵確定,進入子菜單,見圖四,設置*高試驗電壓。
圖四
4、按“↑”和“→”鍵修改電壓值。按“確定”鍵或“返回”鍵退出。
5、油杯選擇:按“F4”鍵確定,進入子菜單,見圖五,選擇試驗油杯號。
圖五
按“↓”鍵選擇油杯,按“選擇”確定所選油杯。
時間設置:按“F4”鍵確定,進入子菜單,見圖六,修改日期和時間。
圖六
按“↑”和“→”鍵修改時間。按“確定”鍵或“返回”鍵退出。

提高清潔能源發電在電力總裝機中的占比是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關鍵,截至2021年底,國內全口徑發電裝機容量23.8億千瓦,同比增長7.9%。其中,并網風電3.3億千瓦,并網太陽能發電3.1億千瓦。2021年,風、光新增1.03億千瓦,創歷年新高。但新能源發電出力具有隨機性、波動性和間歇性特點,這就要求常規電源不僅要跟隨負荷變化,還要平衡新能源的出力波動,系統的綜合調節能力是影響新能源發展與消納的關鍵。
目前受資源稟賦限制,我國靈活調節電源建設規模遠不及新能源發展規模,抽水蓄能、燃氣發電等靈活調節電源裝機占比不到6%,“三北”地區新能源富集,風電、太陽能發電裝機分別占國內的66%、57%,但調峰能力不足3%;根據“十四五”規劃目標,將年均增加8000萬千瓦至1億千瓦的風電和光伏發電,系統靈活性調節能力面臨嚴重不足的局面。除此之外,新型電力系統還面臨轉動慣量降低等影響同步電網穩定運行的問題。快速增長的隨機性電源大大降低了傳統同步大電網的慣性,以及源隨荷動的實時響應能力;同時大量電力電子設備及傳感器的加裝對電網穩定帶來極大的挑戰。構建新型電力系統需要重構電網架構,并突破現有的系統運行邏輯及穩定運行技術。
上海來揚電氣轉載其他網站內容,出于傳遞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時并不代表贊成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內容僅供參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