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SFQ三倍頻感應耐壓發生器電力施工單位的必備神器產品概述
變壓器和互感器的感應耐壓試驗是保證變壓器質量符合國家標準的一項重要試驗。變壓器繞組的匝間、層間、段間及相間絕緣的縱絕緣感應耐壓試驗,則是變壓器絕緣試驗中的重要項目。基于縱絕緣試驗中的特殊性,需要通過施加倍頻電源裝置,以提高繞組間絕緣的試驗電壓,從而達到耐壓試驗的目的。
SBF三倍頻發生器是為滿足上述要求而設計制造,經過廣大用戶使用證明:其操作簡單、性能可靠、能較好地滿足變壓器、互感器感應耐壓試驗的需要。
二、SFQ三倍頻感應耐壓發生器電力施工單位的必備神器工作原理
該裝置是由三臺單相變壓組成,其工作原理如圖一
三臺單相變壓器的一次繞組接成星形,二次繞組接成開口三角形,因為加在一次繞組上的電壓較高,鐵芯飽和,三臺單相變壓器磁通中都有基頻分量和三倍頻分量,三臺單相變壓器二次開口三角形連接使基頻分量相抵消,從而實行開口三角的倍頻電壓輸出,并通過繞組外接單相調壓器,即可實現三倍頻電壓的調節。
三、SFQ三倍頻感應耐壓發生器電力施工單位的必備神器技術參數
容 量KVA
|
輸入電壓(三相)
|
輸出電壓
|
輸出電流
|
外形尺寸
|
質 量
|
3
|
380V
|
260V
|
20A
|
450×250×320
|
40kg
|
5
|
380V
|
400V
|
20A
|
470×260×320
|
50KG
|
12
|
380V
|
560V
|
25A
|
490×260×335
|
78kg
|
24
|
380V
|
640V
|
30A
|
680×280×400
|
150kg
|
四、SFQ三倍頻感應耐壓發生器電力施工單位的必備神器使用方法
本裝置為分體式設備。即三倍頻發生器和三倍頻控制裝置,并設有過濾保護,電流表、三倍頻輸出、電壓表,以進行監視和便于使用,其控制裝置面板上接線柱與主機連接方式如下圖所示:
(按接線圖將本裝置接入線路中,注意設備接地)
工作電源輸入
|
三倍頻三相輸入
|
單相150HZ
|
單相150HZ
|
接地
|
單相220V
|
380V
|
輸入
|
輸出
|
|
按如下步驟進行操作:
1、接通電源,合上空���開關,則控制裝置綠色指示燈亮。
2、將調壓器回零,啟動紅色按鈕,則三倍頻發生器通電運行,調壓器等待升壓。
3、將調壓器調壓至試驗所需電壓值且嚴密監視控制裝置中的電流和電壓值,并
作好詳細記錄。
4、如在試驗過程中,被試品出現匝間、層間或段間、相間絕緣擊穿現象,則控
制回路中試驗電流增大,繼電器可立即跳閘,斷電。
5、試驗完畢,將調壓器退回零位。
五、SFQ三倍頻感應耐壓發生器電力施工單位的必備神器外接補償問題:
對容性負載如高壓試驗變壓器、電容式電壓互感器可不外接補償,或外接感性補償。對感性負載,一般外接容性補償,其補償值為感性負載容量的50%。
六、設備維修及保養:
本設備請置于通風干燥處保存。本產品免費保修壹年。
七、產品成套:
1、SFQ三倍頻發生器
一臺
2、使用說明書
一份
3、合格證
一份
4、試驗報告
一份
5、產品保修卡
一份
聯想集團創始人柳傳志近日在2018年中關村論壇發表演講,形容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制造業的第1是“張瑞敏的不許隨地大小便的車間”,**頁是“所謂沒有技術含量的中國制造”。他說,改革開放的歷史像是一本書,一頁一頁裝訂而成,歷史翻過第1、**頁……翻到今天這一頁,中國**數量已經超越美國直逼日本,成為了世界**,中國制造正在升級為中國創造,說明中國經濟進步不可能一蹴而就,而需要探索、積累、腳踏實地向前邁進。
“張瑞敏的不許隨地大小便的車間”,是指海爾剛成立時,張瑞敏制定的工廠管理規則中有如下兩條,第1是“不準在車間隨地大小便”,**條“不準哄搶工廠物資”。由這兩條基本、原始的管理規則不難想見,海爾初是在一個何等“低端”的條件上建立起來的。與海爾類似,如柳傳志所言,聯想公司的第1主機板是在香港柴灣一個零亂不堪的作坊里生產出來的,TCL、吉利汽車等一大批今天產值過百億、千億的民營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當年都是從難以想象的簡陋、艱辛、困難之中起步的。
今天我們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需要以足夠的勇氣和實事**的態度,承認四十年前改革開放起航之初,許多領域和行業的起點都很低,面臨著今天的人們難以想象的各種限制、困難和矛盾。鄧小平同志說過,“文化大**”結束時,“就整個政治局面來說,是一個混亂狀態;就整個經濟情況來說,實際上是處于緩慢發展和停滯狀態”。四十年前,中央之所以做出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就是為了盡快從根本上走出這種混亂、發展緩慢和停滯狀態,而這種狀態本身,既說明改革開放之初我們的起點很低、條件很差,又說明我們邁出改革開放初的幾步是何等之不易,改革先輩們篳路藍縷艱苦創業積累下來的物質和精神財富,在今天看來尤其值得珍視。
前段時間,有人因痛感中國缺少核心技術,批評不少企業當年選擇了“貿工技”道路,而沒有選擇“技工貿”,認為這是導致我國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重要原因之一。這種批評道出了部分歷史事實,當年不少企業的確選擇了一條先做貿易闖出市場、通過貿易積累資金做大蛋糕的道路,但是必須明確,這樣做很大程度上是不得已而為之。改革開放之初,從中關村起步的高科技企業創業者并非不知技術的重要,但他們很清楚,如果選擇技術立本、技術優先的“貿工技”道路,通過技術取得核心性突破,并且將技術成果轉化為市場規模效益,需要長期大量的資金投入,同時由于技術迭代非常快,還需要科學的戰略布局,在當時國企體制占主導的局面下,這些條件都不可能充分具備。
四十年前選擇“貿工技”道路有一定的歷史合理性,隨著改革開放規模擴大和層面提升,中國高科技企業市場做得越來越大,資金積累越來越雄厚,具有了大量持續投入技術研發、科技的動力,從“貿工技”道路轉型為“技工貿”道路的條件也逐漸成熟。特別是在改革開放四十年后的今天,隨著國力的強盛、企業的壯大、資本市場的成熟和互聯網的發展,中國政府和企業都具有了足夠的實力,為推動科技更上層樓精心布局,為決勝核心技術領域國際競爭不吝重金投入——因為科技和核心技術的競爭將決定世界的走向,決定國家、企業甚至每個人的命運,現在已經到了關鍵的時刻。
今天我們閱讀改革開放這本大書,看到制造業發展的“貿工技”這一章,讓人倍感厚重而沉重。從改革開放的真實起點出發,看到改革開放進程中經濟由弱變強、企業從小變大體現的歷史邏輯,從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歷史大勢中,激發砥礪奮進、勇敢前行的力量,這就是一種歷史唯物主義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