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造船業:轉型升級已成主流
近年來,江蘇船舶工業在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三大指標上領跑國內。從2008年躍升為國內**造船大省開始,歷經近5年的快速積累與發展,江蘇船舶工業在2012年全球船舶工業發展步履維艱的背景下一路披荊斬棘,穩步發展,實現了從“數量”增長到“質量”提升的轉變。隨著行業轉型升級、兼并重組步伐加快,落后的產能正逐漸被淘汰。當地船企不再僅僅停留于“以噸位論英雄”的階段,而是將更多精力放在打造高效、高質量精品船舶上,越來越多的船企開始“沉”下心來,積極謀求進軍高技術、高附加值產品領域。 優勝劣汰 打造更強“江蘇船隊”
2012年,江蘇省造船完工量為516艘、2218.5萬載重噸,噸位同比下降20.6%。這是近幾年來,該省造船完工量**同比下降。指標下降的背后,則是江蘇一些中小型船舶企業開始蕭條破敗甚至關閉的現實。
在江蘇南通、泰州、揚州這三大造船地區綿延數百公里的長江岸線上,過去是一片焊花飛濺、機器轟鳴的繁忙景象,如今卻有些冷清了,有些船企苦度時日,有些終因撐不下去而停產、破產。啟東一家船企的負責人告訴記者,在2006年船市興旺之際,當地沿江的岸線上匯集了20多家大小船企,相隔幾百米就有一家,但目前還在維持生產的不到6家,除了國際金融危機后新入駐的從事海工業務的船企,僅有兩三家船舶企業的訂單排到2014年。而啟東集勝造船有限公司、南通順恒船舶有限公司、啟東豪威船舶重工有限公司等一批私營船企在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的2008~2009年,**批倒閉。
船市泡沫被擠破,“投機性”的中小船企終因扛不住殘酷的市場競爭而被淘汰。江蘇省船舶工業行業協會會長王自力針對造船業的現狀指出,在新接訂單量急劇下降以及手持訂單量連續大幅減少的形勢下,未來1~2年,造船企業之間的競爭將愈發慘烈,造船業**在所難免。
為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提高產業集中度,自去年以來,江蘇船舶工業主管部門開始實施“關、停、改”的舉措,大力淘汰落后產能。啟東海工船舶工業園管委會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通過整合、置換、并購、轉型,過去的幾十家傳統“作坊式”私營企業已讓位于南通潤邦海洋工程裝備有限公司、宏華海洋油氣裝備(江蘇)有限公司等總投資超過300億元的新興海工企業。后者則憑借自身實力以及自主研發的新產品,在海工市場奮勇爭先。江蘇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主任秦雁表示,在這樣的逆境中,江蘇船舶工業依靠**轉型、差別化發展,仍然創造了不少亮點。在當前船企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江蘇船舶工業要善于轉危為機,乘勢建立優勝劣汰機制,引導和扶持骨干船企加快轉型升級,把“江蘇船隊”真正打造成能**我國船舶工業“遠航”的旗艦。
順應市場 轉型升級初現亮點
設計落后的常規船型在當前市場中已經失去競爭力,備受船東冷落。如何在激烈的競爭中,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是江蘇船舶企業關注的話題。隨著行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江蘇不少船企已經在節能環保船、海工裝備等市場領域覓得先機。一些大型骨干船企緊盯新需求,開拓海工市場,實現破局發展;而一直以來默默堅守“小船”市場的一些中小型造船企業進一步優化升級,向“專、精、特、新”的高附加值船舶產品市場進軍,以期在優勢領域形成特色和品牌。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船企要順應市場趨勢,加速**轉型,而率先轉型的船企已經在“激流險灘”中開辟出了嶄新的“航道”。在江蘇,已經有一批船企在轉型升級中初步取得成效,通過了研發高技術、高附加值產品,在海工市場占據了一席之地。2012年,南通力威機械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國內首臺套“海洋作業平臺系泊自動定位系統”通過了江蘇省新產品新技術鑒定,世界首座浮力塔式鉆井生產平臺在惠生(南通)重工有限公司交付,宏華海洋油氣裝備(江蘇)有限公司成功簽訂總值超過3億元的海洋鉆井包銷售合同,世界第三代自升式海上風電安裝船在南通中遠船務工程有限公司命名。隨著一批大型海工項目陸續建成投產,在江蘇,以南通中遠船務工程有限公司等為代表的骨干企業的支撐作用正在加大。目前,江蘇涉足海工產品的企業數量多,而且起點高,定位準。這些企業的海工產品覆蓋了從近海到深海的幾乎所有種類,其中,半潛式平臺、浮式儲油船、鉆井平臺等產品已實現自主研發。而在中小型船舶企業中,江蘇鎮江船廠(集團)有限公司于2012年5月獨攬22億元新造船訂單,在航運市場持續低迷、“訂單荒”陰霾籠罩的形勢下,創造了該公司61年歷史上單月承接新船訂單量的*高紀錄。這與其多年來堅持走“特、專、精”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密不可分。
秦雁表示,根據《江蘇省船舶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到2015年,全省船舶建造能力要保持在3000萬載重噸,造船完工量、手持訂單量要在國內市場上保持35%以上的份額,在世界市場上占15%以上的份額,出口總額超過400億美元。因此,在目前的困難時期,江蘇各級政府應主動出手,在產業政策、科技**與轉型投入、服務平臺建設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從目前情況看, 不少地方政府已展開行動,例如,靖江市于2012年組織行業領導、專家,共同探討加快該市船舶工業轉型升級步伐的措施;南通市更是先行一步,先后引導、扶持30多家大型骨干船企向海工或特種**船舶領域轉型,形成了在國內乃至全球**競爭力的海工產業群,該市還安排了每年不低于3000萬元的專項財政資金,支持國家船舶出口基地建設,不僅穩定了“軍心”,還產生了強大的推動作用。
不僅如此,在2012年7月1日國際涂層新標準(PSPC)正式強制實施前,江蘇船舶企業未雨綢繆,掀起一股應對造船新規的熱潮。江蘇的船企已經認識到,在新規范、新標準面前,與其被動“受罰”,不如主動“適應”。隨著船舶能效設計指數(EEDI)等國際海事新規范、新標準等的出臺,未來江蘇船舶工業將進入以科技來博弈、用精品船舶來贏得市場的階段,以打造綠色、環保、符合規范的高品質船型保持船企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