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用電纜制造業:有人歡喜有人憂

      
船用電纜制造業:有人歡喜有人憂
“勞動力成本上漲,原料價格上漲,金融危機剛剛好一點,人民幣如果再升值,真是螳螂在前,黃雀在后。”紹興某印染公司金先生粗略算了一筆賬:現在自己的利潤也只有2-3個點,“如果升值5個點,成本很難轉移出去,只能轉行了。”金先生無奈地說。

  不過,對于人民幣升值,也有歡喜的。

  對于原材料進口行業來說,人民幣升值是利好因素。“升值對我們這種企業,**是好事”,中國林產品經銷公司總經理助理李斌直截了當地說。

  悲喜之間,誰能破繭成蝶?誰會選擇消失?

  錦上添花與危機重重

  人民幣升值對大進大出企業的影響尤其明顯,尤其是紡織、服裝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和機電行業。

  假如人民幣升值5%,對于他們,一方面是錦上添花,一方面是危機重重。

  浙江奧奔妮服飾(集團)有限公司的董事長鄭晨愛毫不諱言地對本報說:“人民幣升值,對于我的公司沒有什么大的影響。我們是做ODM的,即使提價,下游的采購商也只能同意上漲后的價格,這樣我們也沒什么損失。”

  而且他認為對于整個服裝行業來說也應該是如此,對企業的真正影響應該來自設計、**、流行趨勢的影響力,而并非人民幣升值。

  鄭晨愛說:“在人民幣匯率不斷走高的背景下,2006年紡織服裝業出口也曾出乎意料地創下新高。”

  從歷史經驗來看,匯改之后大進大出的行業會經歷重大的行業整合期。整合后行業兩極分化現象會更為嚴重,好企業錦上添花,弱小企業關門破產。

  由此,假如人民幣升值,也會有一些企業“消失”或者“被消失”。

  升值的影響在傳統的勞動密集型行業主要體現在附加值低的中低端產品領域。因為這意味著產品價格優勢大打折扣,國外采購商很可能轉而購買其他國家更加物美價廉的產品。而印尼、印度等國家對這塊市場正虎視眈眈。

  如果前文所述的金先生算是主動消失型,還將有一些企業會隨著人民幣的升值“被消失”。

  北京電機廠的副總經理張振永表示:“人民幣如果再度升值,會加強外資對一些行業的控制,例如電機行業。”

  “這個行業里比較有規模的中大型的企業都紛紛被外資或外資金融公司收購。”張振永說,“這幾年受人民幣升值影響,電機行業的變化越來越大。原來這個行業是國有企業占主導型地位,逐漸地,民營企業占領了一定的主導地位。但是這兩三年人民幣升值,加上原材料的波動比較大,有一些企業已經處于虧損的狀態。”

  “在這種情況下,有很多企業的老板就選擇直接套現了”,張振永表示。

  竊喜者“憂”

  而對于原材料進口行業來說,人民幣升值是利好因素。房地產、造紙、鋼鐵、石化、航空、交通、電力設備、金融服務業等行業近期都被資本市場看好。

  假如人民幣升值5%,這些行業真的能呈現“一枝獨秀”的繁榮嗎?

  外界眼里這些理所當然的竊喜者也有著自己的隱憂。

  以航空業為例,航空公司在航油、飛機購買租賃以及維修等方面有大量的美元交易和外債,所以人民幣升值讓航空公司特別是有大量國際航線的航空公司“受益匪淺”。

  而對于還沒有開通國際航線的民營航空來說,又是一番景象。

  某民營航空人士對本報表示,“由于中國航空用油主要還是由中航油公司控制著,通常是以人民幣結算,體現不出升值的效果。”

  造紙業也被認為是市場中為數不多的人民幣升值受益行業。

  業內人士測算,如果人民幣升值5%,可直接節約成本11億元人民幣,若考慮增值稅等因素,成本降低接近14億元。

  作為公認的“升值受益者”,中國造紙協會秘書長趙偉卻一再提醒著自己協會下面的企業:“這種事情自己也要分析,不要被別人一說,就自己好像真的成了既得利益者。”

  趙偉說:“直觀上講我們進口的成本是便宜了,但是市場價格是肯定會發生調整的,國外的上游企業會在你的購買力增強之后相應加價,沒有人會把利益全給你。匯率的變化是對整個產業鏈的影響,很難靜態的去說誰一定在這個過程中受益。”

  認為造紙行業會成為受益者的另一個原因是這個行業的產品銷售主要是對內的,占到總量的95%以上,只有很小一部分會直接出口。

  在談到這個問題的時候,趙偉詳細的分析了中國出口的產品結構。

  他說,我們進口的大多數是原材料、石油、礦砂,都是不需要包裝的;我們出口的是什么?紡織品是我們傳統的出口產品,大概出口不到2000個億;輕工產品,一年出口達4000多個億;這些加在一起等于是6000多個億,大概占整個出口總額的一半。還有一些機電產品和加工貿易的產品,這些都是需要包裝物,里邊的說明書,外包裝箱、內包裝箱,合格證等等,均是各種紙類,產品不同,用量不一樣。

  “我們簡單地算過這些加在一起每年大概是2000多萬噸,這就意味著造紙業的隱性出口占到了整個行業的25%。”趙偉說。

  “升值對我們這種企業,**是好事”,中國林產品經銷公司總經理助理李斌直截了當的說,“以前我們進出口都做,現在我們只做進口了,進口原木,俄羅斯的澳大利亞的美國加拿大的都有,建材家具等做成后在國內各地賣。我們的供貨商很多,不是集中于某個國家,不像鐵礦石,就那么幾個。”

  “如果你本身沒有定價權,即便是做進口,人民幣升值的成本可能也會轉嫁到企業身上。出口也一樣,如果你本身有定價權的話,你加價也能賣得出去。”李斌說。

  一腳向內,一腳向外

  制造業中還有一些行業,他們游走于人民幣升值帶來的利與弊之間。

  目前這些企業一腳朝內,一腳朝外,假如人民幣升值5%,則會堅定他們的決心。

  上海一家照明電器有限公司的總經理嚴陵告訴本報:“我們現在已開始把主要精力投放在國內市場的開拓上,去年底,銷售人員由原來的幾個人增加到30多人。”公司并提出這樣的口號:堅決保證內銷產品不缺貨。

  不過,與在美國的銷售情況相比,國內市場才剛剛起步。*讓嚴陵頭疼的是,產品內銷價格固然好些,不過收款比較難。如果走超市渠道,則需要繳納諸如進場費、促銷費等諸般費用,并且產品售完方能結賬,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業資金流周轉。為保證收款,他們只得通過經銷商途徑,而且是先收款再放貨。

  相反,電線電纜行業巨頭們正積極謀求從人民幣升值中掘金。升值,對于世界**的中國電線電纜行業來說,或許正是走出**的*好時機。

  上海電線電纜行業協會副秘書長張忠華表示,“走出**,一方面是經濟發展需要,同時也是無奈的選擇。”

  越來越多的企業感受到了外資巨頭的壓力。目前,耐克森在中國核電電纜占有80%-90%的份額,占有中國船用電纜50%的份額,并還有繼續上升的趨勢。

  張忠華說:“在人民幣升值背景下,發展潛力巨大的企業走出去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產品搜索
聯系方式
產品目錄
Copyright@ 2003-2025  揚州市紅旗電纜制造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