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上海科技人用勤劳肯干的精神和踏实不苟的精神,取得了累累硕果。**如同登山,过程虽然艰辛,但登顶一览众山小,攀登的艰辛都化作了收获的喜悦。“十一五”以来,科技投入稳定增长,科技**能力持续增强,一批重大专项加快实施,部分成果实现产业化,传统制造业加快改革步伐,现代服务业新业态不断涌现……上海滩这片63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处处洋溢着**的活力。 抢占制高点
现状扫描:“十一五”以来,一批重大专项取得突破性进展。“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专项,推出大陆地区首款40纳米产品并实现销售,成功完成TD-LTE中端基带芯片的流片,累计申请**300多项。重大新药创制专项,重组人尿激酶原(商品名“普佑克”)获得生产批文,这是我国“十一五”期间重大新药创制专项中**个获得生物制品国家一类新药证书的产品,有11个****获得或即将获得生产批文,另有30个****处于III期临床试验,21个新药获得临床批文,近40个新药进入临床前研究。医疗器械领域,1.5T高场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磁共振导引的超声聚焦肿瘤消融系统、数字化一体式手术室等一批**数字医疗装备均已研制成功,颅内血管支架、尿路封堵器等一批微创介入与植入器材获批上市,高通量聚醚砜血液透析器已实现规模化生产。
案例点击:获2008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的“精子在附睾中成熟的分子基础研究”,是应对人口数量与质量调控需求、后基因时代生殖生物学前沿的重要研究课题,经历了9年的研究,发现了26个附睾特异表达的新基因,揭示了附睾在精子成熟、储存和防御等过程中作用的分子机制,为雄性生殖调控理论的发展和突破做出贡献,并为男性避孕药的自主**研制、男性不育症的诊治和日趋严重的性**传播防治等方面提供理论指导。
记者手记:目前,沪上共有66所普通高校、76家中央在沪研究机构、340余家跨国公司在沪设立的研发机构,以及1家国家实验室、41家国家重点实验室、38家部委开放实验室,17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在沪两院院士达到166人,还有225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去年,上海的研发(R&D)经费支出达到597.7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3.1%。
许多科学家都提到,我们的*先进技术与国外相差不大,而产业化则相去甚远。好消息是,这几年上海高科技产业化之路正稳扎稳打、时有大手笔:如在**制造领域,16500吨油压机研制成功,7500吨全回转浮吊等海洋工程装备逐渐形成系列化和规模化;在新能源领域,高效晶体硅太阳电池、薄膜太阳电池及其核心装备已实现重要突破,2兆瓦陆上风电机组实现产业化,3.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获得头个订单,钠硫电池储能技术已完成单体电池研发和应用示范,进入规模化生产准备阶段等。
科技惠民生
现状扫描:老百姓对科技成果的认可��往往还是看自身生活是否得到改善。“十一五”期间,在资源环境保护方面,青草沙水源地原水工程建设确保了水源地2010年起实现上等**供水。同时,上海污染物减排处于国内**水平;城市公共**方面,围绕地下空间开发需求,开展了长大隧道火灾纵向快速疏散关键技术研究,编制盾构隧道下层空间防火分隔等指南并形成工程示范;针对轨道交通运营**,重点支持轨道交通在线监测样车研制,建立隧道**预警系统。绿色建筑方面,开展了包括新建、既有建筑改造、生态建筑集成应用等多领域的研发工作,大步提升了本市绿色建筑科技水平;人口健康方面,重点支持了心脑血管**、恶性肿瘤、***营养代谢性**等重大**的早期诊断与规范化**研究,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带动了医疗科研水平的提升。
案例点击:2011年6月,本市34家三级医院全部实现网络的互联互通,各家医院的医联健康卡、门诊诊疗信息、出院小结等临床信息都可以实现因需共享;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同类用药和检验检查信息都能进行跨院的智能提醒。
截至今年8月底,医联中心已经建立跨34家医院的2768多万人的个人诊疗档案库、就诊记录达1.15亿余条、**数达5.5亿余条、检验检查报告达4570万余条,影像资料1.7亿幅,约对20万就诊人群提示了重复警示信息,警示条目约58万条,这也是国内*大患者电子诊疗档案数据库;目前每月平均跨院诊疗信息调阅查询次数为2.5万余次,每月通过医联外网查询检验报告有约5500人次。这些数据反映医联工程已初具规模。
记者手记:衣食住行,体现着生活的种种角度,也衍生出现代服务业的诸多新业态。在上海,衣有“逸尚信息”——依托互联网技术为60万服饰类企业提供流行资讯的信息服务(B2B),已经成长为中国*大的服饰设计资讯平台;食有“订餐小秘书”——以呼叫中心结合互联网的模式向200万会员提供免费的餐厅和美食介绍以及订位服务;住有筑京现代自主研发的“中国建筑工程选材库”、“企业智库”、“电子展厅”等数据库;行有“一嗨租车”——运用先进订车管理ERP系统配合GPS系统、后台账单处理系统,率先在业界实践“公共交通+租车”的低碳出行方式……让百姓安居乐业,实在是“十一五”期间科技发展的重要一笔。
“金科”再携手
现状扫描:上海这几年正在不断探索科技金融的新模式,“科贷通”、“小巨人信用贷”等融资平台已逐渐进入规范化成熟化运作阶段,投贷保联动科技融资模式加快推广,越来越多的科技企业进入银行的融资大门,而且门槛也越来越宽。
上海正在积极创建国家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城市,下一步将加快构建“四大功能板块”(科技信贷、股权投资、资本市场和科技保险)、搭建“一个平台”(科技金融信息服务平台),推动技术和资本对接。设计科技信贷融资服务体系,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过程中“轻资产、信用低、渠道少”的难点问题。通过微贷通贷款、履约保证贷款、企业信用贷款等差异化的产品分别服务初创企业、成长企业、小巨人企业,组成信贷融资服务体系;同时根据科技企业个性化的特殊需求,开发了出口信用保险贷款、租赁融资贷款、转化项目贷款等产品。
案例点击:曼恒数字是2007年由虚拟仿真技术领域青年专家与风险投资资本共同创立的高科技企业。资金,一直是中小微企业的难题。但对于曼恒,这个共性的老大难问题似乎不太难。
一开始,曼恒就以“履约保险贷款”形式获得了500万元。这种贷款由保险公司、科创中心和银行三方共同担当评审机构,专项扶持孵化器内的上等企业,而曼恒等只要买一份1万多元的保险即可。有保险公司和上海科创中心双重保证,银行很爽快地把钱贷给了这家年销售额正成倍增加的小企业。目前曼恒申请贷款将更方便,可供选择的融资产品也更加丰富,甚至不用再买那份1万多元的保险,而且又可能坐等银行上门,获得更充裕的资金以投入企业科研投入和市场拓展。
记者手记:近年来可以明显感到,专营**务机构加快建设,金融产品**力度不断加大,科技型中小企业履约保证保险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科技小巨人企业信用贷款等得到有效推广。在记者采访的中小型科技企业中,大多数把成为“小巨人”企业作为一个目标,这个目标非常有诱惑力。与浦发银行联合推出的“科技小巨人信用贷”,2011年9月试行以来,已有81家科技小巨人(培育)企业获得4.55亿元贷款资金。记者还了解到,为支持平台线下工作开展,依托各区县科委、孵化器、银行、保险公司、担保公司,上海目前已经形成一支百余人的科技金融专员队伍,这将给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提供强有力的支持。